绵阳
切换分站
免费发布信息
信息分类
当前位置:绵阳058同城网 > 绵阳热点资讯 > 绵阳行业资讯 >  【蓑怎么读】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中,既然“雨具先去”,为何又有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?何来“蓑”?

【蓑怎么读】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中,既然“雨具先去”,为何又有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?何来“蓑”?

发表时间:2023-05-20 13:27:50  来源:资讯  浏览:次   【】【】【
一、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中,既然“雨具先去”,为何又有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?何来“蓑”?       语文老师简答。      先下结论:不矛盾。      这首名作中,关于“.

蓑怎么读

一、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中,既然“雨具先去”,为何又有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?何来“蓑”?

      语文老师简答。

      先下结论:不矛盾。

      这首名作中,关于“1蓑烟雨”历来有3种理解。

      第1种理解以胡云翼《宋词选》为代表,他解释为“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1辈子,也处之泰然。”这种解释把“1蓑”作“1件蓑衣”理解。但是,此词前有作者小序:

3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
      词序明确交代“雨具先去”,若还理解为“1件蓑衣”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。况且,蓑衣本身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,而我们很清楚这里的“烟雨”还具有象征义,即政治上的烟雨。苏轼1辈子遭受了多次政治风雨,他如果有这遮风挡雨的“蓑衣”,不至于仕途多舛。

      第2种理解更为普遍,即认为这是虚指或暗指,采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,表达作者归隐之心。@周白之白和@林犀均持此看法,并阐明了理由,但我不敢苟同。

      武玉成、顾廷龙编注的《唐宋词3百首简注》就说:

1蓑烟雨:喻指人世的风雨烟波。蓑,蓑衣,蓑草编织的防雨具。此处为虚指。因小序中说‘雨具先去’此时不可能有蓑衣防雨。

      傅庚生、傅光编的《百家唐宋词新话》中引陈振鹏的说法:

这里的‘1蓑烟雨’,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,而是说的心中事。他是想着退隐于江湖。

      尽管古人喜欢用“蓑衣”“蓑笠翁”表达归隐之心,但并非所有诗词都应如是理解。

      回到这首词,作者采用了1种纯粹的叙事方式写眼前所见之景,从“沙湖道中遇雨““听穿林打叶声”“竹杖芒鞋”“春风”到雨后放晴“山头斜照”,都是如实描写、朴素道出。在纯粹的实写中突然冒出纯虚写的“归隐”,与全文的叙事方式不合。

      正如清郑文焯《手批东坡乐府》所说:

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,,任天而动。琢句亦瘦逸,能道眼前景。以曲笔直写胸臆,倚声能事尽之矣。

      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并非表达作者受到打击后要消极归隐的心态,相反,而是要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淡定和积极。

      此外,归隐与苏轼1贯的人生理想和实际作为不符。苏轼1辈子屡遭打击,但他被贬官后,为官1任,造福1方,基本是以积极的心态作为。他的超脱更多是看淡了人生风雨,而非看破了人世红尘而选择归隐。

      第3种理解,从不同版本中寻找新的理解。现存的东坡词集有多个版本,包括“吴本”“傅本”“元本”“毛本”“朱本”“龙本”,等等。

      在“元”本中,“1蓑烟雨”写作“1莎烟雨”。王应麟根据这个版本,在所著《宋词》中把“1莎”解释为“1川”。

      然而,清代王念孙指出:

蓑与莎同音,青蓑,即青莎也。

      《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·歌韵》也指出:

蓑,草名,可为雨衣。与莎别。

      “蓑”没有解释为“川”的先例。况且,所有版本中,只有“元本”把“1蓑烟雨”写作“1莎烟雨”,孤证不立。

      既然上述3种理解都有问题,那么“1蓑烟雨”到底怎样理解?

      我们要清楚,文学的表达往往要遵循特定的传统和先例,特定的词组结构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内涵。

      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使用“1蓑风雨”的。

      陆游《真珠帘·羁游有感》:

菰菜鲈鱼都弃了,只换得、青衫尘土。休顾。早收身江上,1蓑烟雨。

      徐再思《黄钟·红锦袍》:

驾着1叶扁舟,披着1蓑烟雨,望他5湖中归去也。

      很明显,这里都是虚写,表达“归隐”,但这种说法上文已作分析,并不妥当。

      那还有其他传统和先例么?

      唐代郑谷《试笔偶书》:

殷勤1蓑雨,只得梦中披。

      朱熹《水口行舟》:

昨夜扁舟雨1蓑,满江风浪夜怎样?今朝试卷孤篷看,依旧青山绿树多。

      很明显,这里面的“1蓑雨”指的是“1场雨”。具言之,这里的“蓑”是量词。

      我在查询的时候,发现:

      在苏轼的诗文中,他很喜欢用“数词+量词+名词”的结构,比如“1犁烟雨”“1犁春雨”。

      宋代诗人胡少汲说:

至若骚人,于渔父则曰‘1蓑烟雨’,于农夫则曰‘1犁春雨’,于舟子则曰‘1篙春水’,皆曲尽形容之妙也。

      说白了,他指出这些量词在炼字中的妙处。

      综上所述,不矛盾。“1蓑风雨”指的是“1场风雨”,只是“蓑”更加形象,指出了雨的“量级”,即这场雨的大小是自己披着蓑衣所能承受的那么大的雨。

      参考文献:

      邹书.再议“1蓑烟雨”[J].重庆3峡学院学报,2013,29(04):72-74.

二、“北风卷地白草折”中的“折”是she(二声),还是zhe?

      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的答案

三、“北风卷地白草折”中的“折”是she(二声),还是zhe?

      zhé。

      及物動词。

      本句后半部分使用了倒装手法(狗头):主语「北风」,谓语「折(使……折;吹折)」,宾语「白草」,完整意思是「北风(席捲大地)吹折了白草」。

四、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中,既然“雨具先去”,为何又有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?何来“蓑”?

      好问题,题主真心细如发。要知道,「雨具先去」与「1蓑烟雨」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关系,连1些饱学的注家都不曾注意到。例如,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水照、朱刚先生主编的《苏轼诗词文选评》就直接将「1蓑」单独断开,并解释为「1件蓑衣」。既然雨具先去,何来1件蓑衣?题主的困惑即来源于此。

      龙榆生先生的《东坡乐府笺》没有具体解释「1蓑烟雨」的具体含义,只是引了两联名句:

郑谷:「来往烟波非定居,生涯蓑褐外无馀。」
      魏野:「何日扁舟去,江上负烟蓑。」

      原来,「1蓑烟雨」跟有无「雨具」无关,只是「用典」而已。

      正如「短笛」是牧童的标配,「蓑笠」、「蓑褐」、「1蓑」也是渔人的标配。「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」、「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」皆此类也。垂钓是1项非常耗时的佛系运动,时间流逝之迅疾,天气变化之无常,钓友想必都感同身受。鉴于垂钓的性质,如果不想提前收杆回家,「蓑笠」两件套是必备之物。

      有烟雨必有蓑笠,有蓑笠必有渔人,而渔人之所处,必在山野江湖。

      于是,「烟雨中戴着蓑笠在江湖中钓鱼」成为1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对象。诗人创作追求含蓄内敛、情景交融、意在言外、韵味无穷之境,自然不肯啰里啰嗦1堆字,更不肯直白硬怼,于是要「用典」。

      郑谷「来往烟波非定居,生涯蓑褐外无馀」两句,所咏就是渔人。渔人的1生,在烟波之上飘忽不定,如同闲云野鹤,除了钓鱼,没有别的琐事萦绕于心。曹植写网中鸟,郑谷咏江上翁,其实根本都不在写鸟写人,说自己心事而已。魏野「何日扁舟去,江上负烟蓑」1句,代表了无数士大夫的心声,正好可以接郑谷:咱们什么时候能抛却俗务,归隐山林,真正做1个钓翁呢?

      到了苏轼的「1蓑烟雨任平生」,这「1蓑烟雨」4字,已然跟眼前的天气无关。

      天地本无情,山就是山,雨就是雨,简单纯粹。后来的种种前缀,都是人有了心事,然后强行给自己加戏:

      说「1蓑烟雨」时,那雨已不单单是雨,里面凭空多了个心事重重的穿雨衣的老头;说「1份新疆大盘鸡」时,鸡已不单单是狂野自然的作为鸟类的鸡,它已然是个能够牵连起无数心事的有故事的食物。

      别人遇雨皆成狼狈,东坡淋雨何故开怀?无他,庸碌浮生,酒后片刻的恍惚里,山雨酣然,东坡有幸做了片刻渔翁而已。

      用「1蓑烟雨」之类的常用典故说事儿,即便是3流诗人,也根本不需要经过大脑,简直已形成肌肉记忆。眼前之雨,想到心头之雨,信笔而出,根本没注意之前「雨具先去」的事儿。看起来,苏轼好像多少是疏忽了。

      其实,就算苏轼有完美主义强迫症,并早就注意到可能的争议,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用「1蓑烟雨」,而不能为了避讳「蓑」字而改成「1船烟雨」、「1江烟雨」之类。何哉?他淋的是山路上的雨,他想的却是江湖上的雨——这两个雨之间唯1合理之转场中介,恐怕在「蓑笠」之外,也没有太多选择。

      中文之博大精深,恐怖如斯。

  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  【补记】

      近读东坡《如梦令》,有“归去,归去,江上1犁春雨”句,会心1笑。原来雨这东西,可论“蓑”,可论“犁”,量词1变,场景随之而变,意境随之而变,况味随之而变,妙不可言。忆年少时,喜用量词“坨”字,1“坨”人、1“坨”电影、1“坨”人生,不须多言,只凭1字,那味儿尽出。

      2022春日。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